【書摘】《我決定認真地瞧不起人生》──平凡人不能採用和「厲害強者」相同的戰略

友善列印版本

書名:我決定認真地瞧不起人生
作者: 長倉顯太 
譯者:邱香凝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7/02/01

(P37-44)天才天生就是天才

實際上這麼一說,接下來似乎就沒什麼好說了,可是現實就是「辦得到的人一開始就辦得到」。

舉例來說,職棒選手中,大多數的人從小就是地方上有名的運動健將。當然,能達到這個地步可能也得歸功於他超越同儕的努力,可是足以令他當上職業選手的實力,更可能只是天生資質的開花結果。

關於天才兒童的教育,最有名的就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所實施的資優教育。該校設有以全美為中心,向全世界招募「資優生」(天才兒童)的教學系統。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及Google創辦人之一布林、知名歌手女神卡卡等,都曾是出自這個資優教育計畫的學生。

最近在全世界掀起話題的加拿大籍日裔天才少年大川翔(當時十四歲),年僅九歲就被政府登記為「資優生」,剛滿十四歲就有五所加拿大頂尖大學搶著以免除學費與給付獎學金的福利,爭取他入學就讀。

他在思考過後選擇就讀的大學,除了提供不須歸還的三萬美金做為獎學金外,同時為他提供給付薪水的工作等特別待遇。

十四歲,如果換成在日本,是還在就讀國中二年級或三年級的年紀。

「辦得到的人就辦得到,辦不到的人怎麼也辦不到。」這是毫無疑問的真理,也是答案。

不過,我想說的並不是乾脆就這麼放棄人生。

別忘了這本書的主旨,也是後面將具體解說的戰略主題,那就是—平凡人不能採用和「厲害強者」相同的戰略。

這就是現實。我們該做的不是模仿誰的生存之道,與其活在那樣的幻想中,不如用自己的獨門戰略與方法,獲取屬於自己的成功。

某個人的夢想、某個人的成功、某個人的方法⋯⋯這一切都是「屬於別人的東西」。夢想是別人的,成功的故事也是別人寫出來的。

我想說的不是好壞問題,問題是那些夢想與成功,都不是我們憑著自己的意願而做出的選擇。每個人原本都該用自己的方法實現夢想,只不過現實有時並非如此。

‧追求故事
‧追求完美

我們平凡人的這種特性,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中盲目追求起「別人的夢想」,滿嘴都是自己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樣好嗎?只要嘴上描繪的還是「別人的夢想」,我們的人生就不會發生變化。

因為那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也不是我們真正喜歡的事。我們的腦袋被「喜歡的故事」和「完美事物」牽著走,在自己沒有察覺的狀況下,誤將「別人的夢想」當成「自己的夢想」,這就是造成當今社會如此渾沌不安的「陷阱」。

別在「別人的人生」中徒勞

過著那樣的生活,真的只能說是浪費時間。

如果只有浪費時間倒還好,最後造成自己內在出現強烈的欠缺與失落感,最終結果就是失去自我。

到了最後的最後—提不起任何幹勁、失去做任何事的動機。陷入了這樣的狀態。甚至有許多人因為這樣而責備自己,形成「憂鬱狀態」,還有人必須去看身心科,過著無法脫離藥物的生活。

我在辭去出版社編輯的工作獨立創業後,用自己的雙腳走了三年。這三年來,我以製作人的身分接觸了許多人。

原本身為編輯的我,堅持自己只是在檯面下協助作者,盡可能避免站上舞台,只把所有精力投入於確立作者的世界觀,用心將作者的魅力介紹給讀者大眾。在當時,那就是我的工作。

然而,獨立創業之後,相同做法可就行不通了。我花費不少時間,靠自己的力量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並且加以向外展現。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我領悟到,唯有這種方法才能表現出自己感受到的危機意識。因為我發現「這樣下去不行,這樣真的很糟糕」。我不能再和過去一樣,只是傳播來自作者的資訊就好,光那麼做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開始握起麥克風,站上舞台,將過去自己所思考的事,以及今後成為作者的自己想表達的事,透過自己的聲音傳達給聚集在會場的人們。我也舉辦演講會,或藉由連續講座招募夥伴。

我還定期發行電子報,在影音網站上開設自己的頻道,透過影片推廣自己的理論。還有,過去十七個月,我每個月都出版電子書(總計實際銷售了兩萬五千本)。換句話說,我把自己的力量花在牢牢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上。

如此一來,我清楚地看見、感受到一件事。那就是,實在太多人在拿別人的夢想與別人的行動和自己比較,結果造成「傾聽自己的心」這非常寶貴的感受力消失了。

說來可恥,當我還是個領薪水的編輯時,對惡性循環到這種程度的現實沒有太多感受。

這樣下去真的很糟糕。和我年齡相近的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男性就不用說了,連即將開始累積人生經驗,從中體會人生樂趣的十幾歲、二十幾歲年輕世代,竟然都被別人的人生觀與思考方式或一般常識的枷鎖所束縛,苦於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

越沒有自信的人,越容易被「厲害強者」深深吸引,照著人家說的話去做,跟人家做相同的夢。所以,當他們面臨殘酷的現實,發現自己根本未朝著夢想前進時,所承受的「失望感」將更非同小可。這種強烈的失望感像一波巨浪,將他們/她們吞沒。結果—

「反正我就是辦不到。」
「反正我就是沒用的人。」

這種自我批判越來越嚴重,甚至可能發展成難纏的「自我放棄」與「自我失望」。可是,明明什麼都還沒開始做!

接下來,為了重新找回自我,他們又會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徘徊,再度深陷惡性循環。

對以宗教或心靈思想斂財的那群傢伙來說,這種人可說是最容易上鉤的魚。那群傢伙可能會告訴你「一切都是上輩子造的孽」,不是現在這個你的錯,藉此滿足你需要被肯定的需求。其他還有各種各樣的手法,基本上都是利用這些手法滿足人們需要被肯定的需求,因而受到信任。

相信了他們之後,你將不過是描繪起另一個「別人的夢想」。就這樣,許多人過了徒勞無功的一生。

這就是現實。這麼說吧,正因親眼目睹社會上這樣的現實,使我感到憤怒,才會決定寫下這本書。

不過老實說,必須承認會有這樣的反應,也是因為過去我自己曾經有過同樣的體悟。這種現象不是只有發生在本書的讀者身上。

從小到大一直被要求學習社會上生活的必備常識,即使也曾經叛逆過,但長年來仍不斷接受「標準答案教育」的洗禮。比起思考,我們花費更多時間在填鴨知識與死背(而且都有標準答案!)上。

我們衡量與判斷自己好壞的標準,全都依靠對某個誰的崇拜,或和其他人的比較才能成立,常常因此大受打擊,陷入沮喪⋯⋯我也一樣,一路走來一直被這種感覺侵蝕人生。

正因如此,我很明白。明白這樣下去,別說改變不了什麼,只會逐漸喪失自我,任由更巨大的力量擺弄。

(P113-118)成為隨時可「上場」的人

現在這個時代,使用自媒體傳播資訊的方法有很多,可是,面對面「臨場」傳達的效果,依然遠遠大於文字與影片。

例如始於一九八四年的TED大會,最初只是請來一群朋友舉辦類似沙龍活動,最後演變成透過網路將拍下的影片上傳,讓全世界一起觀看主題演講的情形。這樣的概念最重視的,正是那如在眼前的「臨場感」。

影片中請來在人生中擁有各種體驗的人──科學家、音樂人、哲學家、運動員、藝術家、文學家、教育家、障礙者──在一年一度的TED大會上,已有來自各種領域的幾十、幾百人,在大約一千名觀眾面前暢談過自己的人生樣貌。以攝影機拍下的「現場」情況,直接透過網路對全世界放送。

當然也可以只請演講者上台,獨自對著攝影機演講,這也是一種做法。然而,當「現場」聚集了聽眾,隨著演講內容時而歡笑、時而驚呼、時而鼓掌……這樣的臨場感讓影片中演講者說的話更具現實感也更加立體。我認為,TED大會能廣傳全世界,在世界各地舉行的原因,或許就在於這樣的「臨場感」。

有臨場感的地方是一個赤裸裸的,沒有經過修正的世界。我曾在主辦的講座上告訴參加者,希望大家盡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觸「臨場感」,也做一個能帶給別人「臨場感」的人。

想多接觸臨場感,平常就要時時提醒自己,也要習慣常常去接觸臨場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與其去參加言之無物的氾濫講座,我建議大家不如多去參加現場演奏會或演唱會,讓身體隨著音樂搖擺。不是用頭腦思考,而是先去感覺。把過去不值得一提的常識與價值觀擺在一旁,試著委身於音樂的躍動感吧!我一直都是這麼呼籲的。

各位明白那種感覺嗎?英文的LIVE,有活著,也有現場、即時的意思。「活著」這件事是無法事先彩排的。人生只有一次,現場直播。

我向來抱持這樣的論調,認為許多人活得沒有臨場感,但是他們自己不知道,也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人生」這場現場直播才會播得不順利。大多數人活得沒有臨場感的最大原因,主要是以下兩點。

‧苦惱已經無法改變的過去,裹足不前。
‧擔心根本還沒發生的將來,焦慮不安。

過去已經過去,再想也沒有用。將來會發生什麼沒有人知道,滿腦子都是對將來的不安,只會拖垮當下的腳步。說得極端一點,說不定明天就死了。如果不能只想著當下這個瞬間,如果不把一切精力能量都花在眼前,人生是不可能順利的。

人之所以裹足不前,又有下面兩個原因。

一、大腦會預設對未來的不安
無論日子過得多貧窮,處於多不幸的狀況,只要活著,大腦就會為了維持現狀而運作。即使想改變現狀,想挑戰新事物,大腦也會做出前方可能有風險,維持現狀為上的判斷。

二、形成焦慮資訊社會的原因
如第2章所述,現代社會充滿物質享受,大部分的人都擁有許多東西,現在根本沒有特地買什麼的必要。可是,人如果不買東西,經濟就無法活絡,企業只好散播焦慮資訊,慫恿被煽動的人們購買商品,像是憂鬱症藥物、金融商品等。

然而事實上,我們再怎麼對未來感到不安與焦慮,仍沒有人能事先得知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活在當下的「臨場感」。

用盡力量活在當下,將力量集中在「現在」這一瞬間,就能帶來開拓人生的可能性。我的製作手法正是以「臨場感」為主軸,能不能認真面對每個正在眼前的人,決定了我們是否成功,這麼說一點也不為過。

總是心不在焉的人做什麼都不會順利,絕對吸引不了任何人。因為這樣的人身上沒有能量,金錢和運氣都不會來到心不在焉的人身邊。

無論過去做過什麼都和現在的你無關。過去不過是積蓄於腦中的資訊罷了。只有現在這個瞬間的價值才是你的價值,可以連想成「時價」的概念。所以,請持臨場感而活。

臨場感的好處之一,就是能把別人都「捲」進來,也就是能吸引別人聚集的意思。只要你擁有這樣的號召力,一定會有夥伴聚集到你身邊。有了夥伴,你們之間就會產生感動。你得先養成「感受力」,擁有情感。接著,開始和其他人分享情感,這時才會產生「感動」。有了這份「感動」,獲取重大成功的機會才有可能萌芽。

和大家分享喜悅的情感,將情感轉化為「感動」。這將改變「人生」。我認為這是人生中最開心的事。

身為製作人的我所要做的,就是創造讓這些事發生的「場合」。我和聚集前來的人成為夥伴,大家一起做些新嘗試。創造這樣的「場合」就是製作人的職責所在。

請帶著「臨場感」生活。請成為感受得到「臨場感」的人。

這是我一直以來持續傳達的訊息。

作者